一个90后大学生的三次创业历程

毕业即失业,仿佛是每一个大学生毕业时都要面临的压力。在每年几百万毕业生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畏艰难,勤奋刻苦;他们有梦想、勇于追求;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双手打拼属于自己的天空;他们用自己的青春书写着灿烂的人生。他们就是大学生创业者。他们离我们并不远,就在我们身边。

一个90后创业者分享自己三次创业的经历,他叫陈哲,2012级汉语专业的学生。

陈哲,是一名90后,和大多数中国的年轻人一样,从小接收着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带来的巨大红利。使得有机会在小的时候可以接触到计算机及互联网,了解到从信息产业中崛起的一代企业家,这些人影响着他,并在那时心中埋下了创业的种子。曾经的他给互联网杂志投过稿、开发过程序,现在的他在前两次创业经历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坚持自我,尝到了创业为他带来的宝贵财富。

90后创业者陈哲自述的创业经历

以下是90后创业者陈哲自述的创业经历:

第一次创业:

2011年初,读高一的我开始了休学创业,和朋友一起开始了北漂生活。团购市场刚刚兴起,资本市场大量投资公司开始涌入这个市场,我们也认定这个市场存在着巨大机会,凭着激情和热度就开始踏上了第一次创业。

做了和团购相关的电商平台团送网,由于竞争对手的大量出现,业务规模出现了严重降低。业务也从给团购网站提供商品的电商平台,变成了一个专门给企业供应商品的团购平台(现在看就是个伪命题),在微博了发了无数私信后,我们在北京见过了天使投资人薛蛮子,去过了李开复老师成立的创新工场,商业计划书的PPT几乎投过了北京各大风险投资公司的邮箱。

风光的一面就是《创业邦》杂志有一期在一个角落里提到过我们的项目,再有就是接受过《电脑报》对我个人的一次专访,也就这些算是小小的成功吧,虽然那时我已经知道那个项目离结束已经不远了。

创业的同时也要兼顾生活,和大多数初次创业的企业一样,我们一路搬家从刚开始团队住着5000租金一个月东城区,辗转到离机场不远的顺义,最后搬到了通州还住过了几天地下室,也算是为了创业这个梦想辗转奔波吧!像所有北漂青年一样,我们承受着梦想的重量。

这次创业让我从理论的世界走向了现实,以前看CCTV出品的《赢在中国》,总是觉得创业是件很轻松的事情,而风投公司的投资经理都是行业中的精英,就想靠简单的几页商业计划书就打动投资人其实没那么容易。

同时还验证了一个叫做六度空间的理论,多年前在网上听过俞敏洪的演讲中提到:“当你想认识一个陌生人时,你和任何一个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中间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曾经出现在CCTV《赢在中国》上的某位知名企业家,在后来在北京真就见到了。再后来认识了很多人,有创业者有投资人,还有各行各业的一些精英,在和他们交流中你会发现,他们说的问题普遍具有前瞻性,提前看到了项目问题的存在,多与行业顶尖的人接触,接受他们的质疑,对企业的成长一定是飞快的,当然也不要盲目的相信权威,多一些自己的思考。

接下来你是不是也想试试,下一个你想见谁?习大大、还是奥巴马?

第二次创业:

之后回到家乡辽宁抚顺,休整了几个月,自己又做了一个平板电脑的测评网站。当时一直在给《电脑报》写稿子(连续写了半年关于软件方面的小豆腐块),那段时间国产平板大量出现,价格也越来越低,电脑报在新的一年把平板电脑和手机页面合并变成了一个专版。

我觉得是机会来了,就做一个专门报道平板电脑方面的网站《平板电脑一族》,经过一段时间的推广,包括和电脑报方面的合作(在电脑报论坛当过很长时间的版主),在资金财力人员都很有限的情况下,联合商家做了一些关于线上线下的活动。

直到上了大学,由于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平板电脑网站慢慢的开始荒废了起来。做平板电脑这类IT电子的测评网站平台,包括其他数码产品网站几乎没有在北方成功的先例,尤其对消费类数码产品这块,很难第一时间拿到新产,慢慢的网站停止了更新,这算是第二次创业失败吧。

这次创业离我要的目标离得实在差了一些。但是我知道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跟着自己的心走,就算没有做成功至少也不会很痛苦,心态上就比较平和。

我喜欢互联网和消费数码,做的项目都会与它们相关,在不赚钱和没人理解的时刻,至少不会很痛苦,因为我热爱这份事业。在兴趣中不寻求任何回报,在孤独时享受自我沉淀的过程,过一段时间之后你会有很多收获。其实不光是创业,做任何事都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