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方面就别提孔子了,他专长的是克己复礼。华子,谁啊?不知道哪方的大神,老子在养生方面有一套的,具体可分三个方面讲,第一人与社会方面,老子主张无为处世,君子得时则驾不得时蓬累而行,就是见机行事不妄为的意思,这个层面做好可以避免很多政治上的打击,第二个方面是人与人的方便,老子主张人与人要真诚要简单,免去繁文礼节可以节约时间去做正能量的事,第三方面是个人修炼,内丹修炼,就是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这三个方面做好则可称为得道

关于养生的句子

1、名高折人寿,思苦减天年。

2、养生者,不过慎起居饮食,节声色而已。

节在未病之前,而服药在已病之后。

3、富贵何欣欣,贫贱何戚戚,一为利所驱,至死不得息。

4、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运动是步行。

5、七情之病也,看花解闷,听曲消愁,在胜于服药者矣。

6、要想健康快乐,学会自己找乐。

7、制怒者当涵养于未怒之先。

8、千保健,万保健, 心态平衡是关键。

9、独抱浓愁无好梦。

10、嗜欲正浓时,能斩断;怒气正盛时,能按捺;此皆学问得力处。

11、忧悲多恚,病乃成积;好憎繁多,祸乃相随。

12、妻贤夫病少,好妻胜良药。

13、要活好,心别小;善制怒,寿无数。

14、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15、多食则气滞,多睡则神昏。

...

激励人养生的句子

1、健康的身体乃是灵魂的客厅,有病的身体则是灵魂的禁闭室。

——培根2、放情者危,节欲者安。

——桓范3、身体要过着一种有规则的、有节制的生活,方才能保持健康。

——夸美纽斯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5、善养生者慎起居,节饮食,导引关节,吐故纳新。

——苏轼

诗经 礼记 老子中的经典语句

[原文] 宠辱若惊①,贵大患若身②。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③,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⑤。

[译文] 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

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

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

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所以,珍贵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注释] ①宠辱:荣宠和侮辱。

②贵大患若身:贵,珍贵、重视。

重视大患就像珍贵自己的身体一样。

③宠为下:受到宠爱是光荣的、下等的。

④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意为如果我没有身体,有什么大患可言呢? ⑤此句意为以贵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以爱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引语] 这一章讲的是人的尊严问题。

老子强调"贵身"的思想,论述了宠辱对人身的危害。

老子认为,一个理想的治者,首要在于"贵身",不胡作妄为。

只有珍重自身生命的人,才能珍重天下人的生命,也就可使人们放心地把天下的重责委任于他,让他担当治理天下的任务。

在上一章里,老子说到"为腹不为目"的"圣人",能够"不以宠辱荣患损易其身",才可以担负天下重任。

此章接着说"宠辱若惊"。

在他看来,得宠者以得宠为殊荣,为了不致失去殊荣,便在赐宠者面前诚惶诚恐,曲意逢迎。

他认为,"宠"和"辱"对于人的尊严之挫伤,并没有两样,受辱固然损伤了自尊,受宠何尝不损害人自身的人格尊严呢?得宠者总觉得受宠是一份意外的殊荣,便担心失去,因而人格尊严无形地受到损害。

如果一个人未经受任何辱与宠,那么他在任何人面前都可以傲然而立,保持自己完整、独立的人格。

[评析] 本章所讲关于"贵身"和人的尊严问题,大意是说"圣人"不以宠辱荣患等身外之事易其身,这是接着上一章"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的而言的。

凡能够真正做到"为腹不为目",不为外界荣辱乱心分神者,才有能力担负治理天下的重责。

对于本章主旨,王夫之作过如下精辟的发挥。

他说:"众人纳天下于身,至人外其身于天下。

夫不见纳天下者,有必至之忧患乎?宠至若惊,辱来若惊,则是纳天下者,纳惊以自滑也。

大患在天下,纳而贵之与身等。

夫身且为患,而贵患以为重累之身,是纳患以自梏也。

惟无身者,以耳任耳,不为天下听;以目任目,不为天下视;吾之耳目静,而天下之视听不荧,惊患去已,而消于天下,是以百姓履籍而不匹倾。

"(王夫之:《老子衍》) 一般人对于身体的宠辱荣患十分看重,甚至于许多人重视身外的宠辱远远超过自身的生命。

人生在世,难免要与功名利禄、荣辱得失打交道。

许多人是以荣庞和功利名禄为人生最高理想,目的就是为享荣华富贵、福佑子孙。

总之,人活着就是为了寿、名、位、货等身边之物。

对于功名利禄,可说是人人都需要。

但是,把它摆在什么位置上,人与人的态度就不同了。

如果你把它摆在比生命还要宝贵的位置之上,那就大错特错了。

老子从"贵身"的角度出发,认为生命远过贵于名利荣宠,要清静寡欲,一切声色货利之事,皆无所动于中,然后可以受天下之重寄,而为万民所托命。

这种态度基本上是正确的。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

天下之牝。

牝常以静胜牡。

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

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

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善为士者不武。

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与。

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

是谓用人之力。

是谓配天之极。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

庄子老子孔子是怎样养生的 古代名人的养生之道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不但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还是个养生家,据说活了160多岁。

《史记》中说:“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老子老子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人要维持生命活动,就必须顺乎自然,并要适应自然变化的规律。

老子还要求,养生首先要做到:少私念、去贪心,并要有知足常乐的心态。

认为追逐荣利、嗜欲无穷,是招灾惹祸之源,是伤身损寿之根。

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多处提到静和柔,认为柔和之气是人体的生机之气,就像出生婴儿生机盎然、朝气蓬勃。

所以说,当我们常处于静和柔中,有利于生发人体的真元之气。

老子的顺乎自然、怡淡寡欲、静养柔气的养生观点,后经历代医家和养生学家的不断补充、提高,逐发展成为我国独特的“中医养生之道”。

庄子继老子之后的道家代表人物庄子,也是著名的养生家。

在人均寿命只有30多岁的先秦时代,庄子竟然活到了83岁,这在当时来说,不能不算是创下了高寿的奇迹。

庄子云:“人之养生亦当如是,游于空虚之境,顺乎自然之理。

”这里的“空虚之境”并不是寄情于虚无缥缈,而是说要保持健康、赢得长寿,就须清心寡欲,遵循自然法则。

而所谓的“清心寡欲”,指的是决定长寿的主要因素在于人的思想情志,因此庄子十分推崇心境平和、从容自得、处世旷达。

从庄子以上言论我们不难看出:人要想达到健康长寿,首先要做到无忧无虑、安逸自在。

另外,庄子还特别强调养生要保持平常心、涵养自制力。

《庄子·让玉》篇中日:“不能自胜而强不从者,此之为重伤者也。

”其意思是说,不能克制自己消极的情绪,而又硬去不顺从自我感情,错误的观念就会和良知相抵牾,反而平添了内心的烦恼,这样最易造成自伤而折寿。

除此之外,庄子还将老子的“少私寡欲”发展成“无欲”。

并明确指出:只有做到彻底的“忘我”,才能达到真正的“无欲”;只有在“清静无为”中,才能获得真正的养生之道,而尽其天年。

庄子还认为:养生就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便可达到保身、全生、延长寿命的目的。

孔子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尽管他一生坎坷,其政治理想在当时无法得到实施,可还是活了73岁。

而他长寿的主要原因,就是注重养生之道。

孔子晚年对饮食很有讲究,有八不食的习惯,从现在的保健、饮食卫生观点来看,大部分也是正确的。

这八不食是:食物变颜色了不吃、食物变味了不吃、粮食陈旧了不吃、鱼和肉不新鲜了不吃、不时新的菜蔬不吃、烹调不当的食物不吃、佐料放得不妥的饭菜不吃、从市场上买回来的酒和熟肉不吃。

除此之外,孔子还有一句名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在这里“食”是指粮食,“脍”是指切碎了的肉。

意思是说,要多吃经过精加工的粮食,吃的肉也是切得越细越好。

孔子认为:只有美食精细,才可颐年。

这句话对于上了岁数的人来说,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老年人的牙齿不好,肠胃的消化功能也大大减弱,如食物太粗,肉不切细,不煮烂,便咬不动,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孔子晚年坚持了以上这些饮食原则,保证了营养的摄入,无疑是他健康长寿的主要原因之一~

关于养生的词汇

养生相关的词语朝 夕 吟 一日复一夕, 一夕复一朝。

颜色改平常, 精神自损消。

胸中怀汤火, 变化故相招。

万事无穷极, 知谋苦不饶。

但恐须臾间, 魂气随风飘。

终身履薄冰, 谁知我心焦? 〔晋〕阮籍:《一日复一夕》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为于未有,治于未乱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老子》第64章 养寿为先,却病为急 生身以养寿为先,养身以却病为急。

经曰:“我命在我,不在于天,昧用者夭,善用者延。

” 〔明〕高濂:《遵生八笺》卷9《延年却病笺上》 养生者保护为先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欲得其生,须重其生。

欲重其生,切莫轻生。

〔明〕张君宝:《张三丰先生全集•训体文类•养生篇》 勿以小益而不修,勿以小损而不防 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

〔晋〕葛洪:《抱朴子内篇•极言》...

老庄思想中的养生思想有哪些?

【虚与静】 以静制动 动中取静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

” 他相信万物的根源是虚、静的状态,面对世事的纷纷扰扰,老子提供了一套治疗的妙方即“致虚守静”。

老子在蓬勃生长的生命中,看出往复循环的道理。

他认为万物虽然纷纷扰扰,但最终还得回到它原来的根,呈现静的状态。

他间接指出,人世间嚣嚣攘攘,最后还是以回到清静的状态为宜。

静不是人们常常以为的消极,在老子的观点中,有着以逸待劳、以静制动、动中取静的内涵,它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老子想阐明的是“动极则静,静极则动”的人生哲学。

如何保持“虚静”?老子提出:一要“塞兑闭门”;二得“涤除玄览”。

塞兑闭门,通俗地说就叫不被外物所累;涤除玄览,则有“清除心中一切杂念”的意思。

这样才能调理出一套保持心理平衡的学问。

【柔与水】 柔能克刚 水滴穿石 如果把“柔弱”之道应用在人生,老子认为“柔能克刚”,因为柔性的东西,绵绵若存,用之不动。

老子用草木来诠释他的想法,他说草木在欣欣向荣时,形质是柔脆的,可以迎风摇曳,强雨不摧,花残叶落时,就变成枯干坚硬;人也是如此,活着的时候,身体柔软,死了的时候,就变得非常僵硬。

水,最接近于这种观念。

老子说,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是攻坚之强,却也没有可以胜过它的。

我们看看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两岸的断崖峭壁,不就是涓涓细流千年来的切刻之痕吗?东海岸的海蚀天险,也是海用时间吻烙的戳记,水滴穿石的功力,不能小觑。

在老子的观念中,柔弱并非软弱无力的意思,其中有着坚忍不拔的性格。

老子的柔弱主张,也有“处下”、“不争”、“利物”的人生观点,及谦虚容物、海纳江河的内涵。

【有与无】 有中也无 无中也有 在老子的观念中,有与无是相随相生的,无是相对于存在的观念。

许多念都在相对的前提中产生,于是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

意思是说,天下人的心都明白美的观念产生后,就有丑的概念出现,但对于比美更美的事物,原来的美也会变成丑。

“相对”的哲理见证天下没有“绝对”的美丑,但在一般人心理困扰中,只会与最好的人比较,忘了与比自己不幸或与更差的人去比。

有与无事实上是相形不背的,困顿不如意时,何妨想想更落寞的那些人;飞黄腾达时,别忘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事实。

这么一来,人生才不会因阻碍不通而丧失自我。

“有”、“无”之观,建构了老子“道”的哲学。

这样的道是“无”的法相存在,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之“道”,说明了万物对立统一与周而复始的循环原理。

【谦下与不争】 为而不争 天长地久 老子说,他有三宝:一是慈;二是俭;三是不敢为天下先。

慈的人,可以勇;俭的人,可以广;不敢为天下先的人,可以成器长。

不敢为天下先就是“谦下”与“不争”,那是老子的人生指导原则,也是道法自然的结果。

因此老子认为:“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 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谷之王,就是因为它善处于下流;上善若水,则是由于它善利于万物而不争。

老子点出了他的“宽心学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且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长生是老子之学说,也是他寻求心理平稳的法则。

而谦下与不争,是一条自然且无法更改的法则。

争名、争利、争钱、争权是人类的四大业障,也是人类烦恼的主要来源,“不争”则是灭绝烦恼的法宝。

【道法自然】 返璞归真 顺应自然 如果我们能用一句话解释老子的人生思想,“道法自然”最是贴切。

老子看待人生,基本上处于“包容”的状态,他相信这个世界是矛盾十足的世界;应付这样的人生历程,老子说出了他的看法:负阴而抱阳。

人的一生中会有难易、有无、长短、高低、前后、智愚、富穷的矛盾;矛盾的存在,在老子的眼中是一道永恒不变的习题。

认同悲欢离合是人世间无可避免的常态,才能从中寻觅出可以解除困顿的妙法。

矛盾的普遍存在,表示没有任何人可以幸免,自己并非唯一痛苦者;如果真的为苦所扰,那正代表有纾解之道。

道法自然,提醒我们别去相信世界唯独自己最悲的哲学,在自然的法则中,每个人都有他必须面对的人生困境。

于是老子的道法自然可以将它解释成“转自然”,用顺应自然的方式,将逆境扭转成顺境。

老子《道德经》虽然只有短短五千言,却是全世界共同重视的智慧宝典。

到目前为止,恐怕没有任何一本哲学著作可以与它相提并论,无怪乎美国《纽约时报》将老子列名为世界十大古今作家之首。

老子的观点并不是否定与退化的观点,而是心理学家所谓的人性“自觉”,通过人文的反思,重塑自己的心灵,实现人我、物我的超然世界。

那是点灯的历程,点一盏返璞归真、自然素朴的心灯。

参考中华国学网文章《老子的养生智慧:自然与不争是消除烦恼的良药》

老子的作品有哪些?

老子的作品:著有《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共81章。

老子介绍: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

老子有两个可能的身分,一是老聃,一是老莱子。

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老聃曾担任守藏史(藏书室室长)。

著有《道德经》一书,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

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

到了唐朝武宗时期老子被定为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但是早期的道士认为老子是太清神的手下。

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作品名称:《道德经》外文名称:Tao Te Ching作品别名:《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创作年代:春秋时期文学体裁:散文作 者:老子(李耳)章 节:81章中心思想:《道德经》的主题众说纷纭,从不同角度解读,《老子》呈现出不同面相。

两千多年的主流派是政体哲学或者管理哲学,如法家的韩非子就是从这个角度理解的。

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他的理论基础是《道德经》;三国时期王弼也是这样,他从管理角度来解释《老子》;还有的从军事角度解读《老子》,比如《孙子兵法》;还有人说这是为人处世之道、生存之道,委曲求全,以柔克刚;《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从养生的角度来解读《道德经》,修炼元气然后得道;还有从成仙的角度来讲,中国的道教产生于三国,张鲁写《老子想尔注》,是后来五斗米教的经典。

《道德经》的思想解释,《吕氏春秋·不二》用了一个字为其定义,即“柔”字。

《道德经》把中华民族的民族性通过《周易》、通过升华,以贵“柔”为核心,创造了完整的理想体系。

用三个关键词概括《道德经》的思想体系:第一是“自然”,也就是事情本来的那个样子,自然之性,天生的。

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生长,就达到了生命的最佳状态;第二是“无为”,不折腾,顺应事物的自然本性。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事物的自然之性,这就是第三个词:“道”,“道”是规律,顺应自然本性就是根本的规律。

老子认为无形产生了有形,有形又分裂成为更复杂的东西,从而产生了整个有形的世界。

道是宇宙的第一动力,它产生了宇宙世界之后并没有消失,并且存在于每一个事物之中。

因为道永远和这个元气的“一”在一起,万物能够发展、壮大、成功,就是要适应这种能量。

老子认为每一个有形事物之所以能够发展就是使用了他内在的无形的宇宙动力,也就是“道”。

自然是事物的本性或天然状态,事物的自然本性产生的外在表现就叫做自然。

“不学而能者,自然也。

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

”自然而然,本来就是。

每个事物生来都有自然之性,自然之性的展现就是这个事物的自然。

在道家看来“自然”是万物的最佳状态,“道”通过万物的“自然”表现出来。

古代老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指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中文名: 李耳 别名: 老聃 国籍: 中国(春秋·楚) 民族: 华夏族 出生地: 苦县(今河南鹿邑,一说安徽涡阳) 出生日期: 约前571年 逝世日期: 前471年 主要成就: 道家学派创始人 辩证法思想 代表作品: 《道德经》 目录 人物简介 老子著作 老子传说老子出生 钟馗与老子 老子哲学 老子轶事老子出生 聪颖少年 入周求学 孔子问礼 高论生死 函谷著书 点化阳子居 论养生经 再授孔丘 老子出关 圣人辞世 老子后裔 老子文化 道教老子 贴吧相册 人物简介 老子著作 老子传说 老子出生 钟馗与老子 老子哲学 老子轶事 老子出生 聪颖少年 入周求学 孔子问礼 高论生死 函谷著书 点化阳子居 论养生经 再授孔丘 老子出关 圣人辞世 老子后裔 老子文化 道教老子 贴吧相册 展开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李耳[1](约前571~前471),字伯阳,又称老聃(dān),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安徽涡阳,河南鹿邑互有争论)人。

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 老子标准像 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后人称其为“老子”(古时“老”字的读音和“李”字相同)。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

周守藏室之史也。

”按:①东汉边韶《老子铭》:“老子,姓李,字伯阳,楚相县人也。

……相县虚荒,今属苦,故城犹在,在濑乡之东,涡水处其阳。

”《水经注》卷二三载:“涡水又曲东,迳相县故城南。

”②东汉桓帝永兴元年谯令长沙王阜所立碑说:“老子生于曲涡间。

”曹丕《临涡赋》提到了曲涡:“荫高树兮临曲涡,微风起兮水增波。

”③晋葛洪《神仙传》载“(老子)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

”《大明一统志载:“流星园,在亳州天静宫南,碑云:有星突流于园,老子因而降诞,即此。

元有圣母殿,遗址尚存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向老子问礼。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或《老子》或《老子五千文》)。

相传老子在此关点化了函谷关总兵尹喜。

后一路西行至盩厔,观此处依山傍水(终南山田峪河)、峰峦起伏,遂在此驻足,并结草为楼修行说经。

沿传至今世称楼观台。

为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内存历代文人骚客墨迹碑石三百余座。

史称道教发源地。

老子去世后葬于距此八公里的西楼观,现存老子墓。

某些辩证物主义者认为《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

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道教称其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

《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 老子 ,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也有人认为是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跟孔子同时,曾著书十五篇宣传道家之用;还有人认为是周太史儋(dān),生活在孔子死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

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史记》的《老子韩非列传》中即说明了当时对老子何其人有过此两种猜测。

“或曰:老莱子亦老莱子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当时司马迁也疑老子即为老莱子。

现在很多学者都采用第一种说法,认为老子就是李耳,春秋末年人。

编辑本段老子著作 《老子道德经一则》窦中亮 老子在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

《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

好听的诗句,有文采的句子。

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2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诗经邶风击鼓》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4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5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佚名《凤求凰琴歌》6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郑愁予《赋别》7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三五七言》8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9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曹植《明月上高楼》10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11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12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

帮我想一些书法题字的句子,经典的,越多越好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 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风相鼠) 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 7、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8、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9、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1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1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1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1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1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1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2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2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2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 2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论语) 2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2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2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2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28、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 29、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30、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3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3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3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 34、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3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3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3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3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3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4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4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4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43、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4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45、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淮南子说林训) 46、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4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传) 4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49、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史记高祖本纪) 50、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史记留侯世家) 5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史记报任少卿书) 5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 列传) 53、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汉书枚乘传) 54、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5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56、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后汉书王霸传) 57、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冯异传) 58、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59、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宋弘传) 60、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后汉书) 6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国曹操龟虽寿) 6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三国曹操短歌行) 6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6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6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刘备) 66、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西晋陈寿三国志) 6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东晋陶渊明杂诗) 68、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69、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南朝萧铎) 70、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传) 71、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新唐书元行冲传) 72、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唐太宗赠萧禹) 7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7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75、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从军行) 76、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李白论诗) 77、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唐李白上李邕) 78、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唐李白宣州谢饯别校书叔云) 79、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80、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唐李白将进酒) 8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唐李白行路难) 82、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海。

(唐李白江上吟) 8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