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因梦译文:工作,本就是一场修行

每一份工作都是一次修行的机会

如果你对自己的工作生起了强烈的反应,那么这其中一定有某些值得学习的东西。问题并不在工作的本身,因为假设有两个人正在做相同的工作,其中有一个人可能觉得很满意,另一个人却只感觉到苦恼。我们的情绪反应主要奠基在我们为这份工作带来了什么问题,而不是这份工作的本身有什么问题。我们的反应永远都和我们带来的包袱有关——各种的期望、需求和计划。

但这并不意味我们该为了修行的理由而留在某份工作里。不过我们至少要考虑一下我们在这份工作中到底能学会什么,然后才决定是否该离职。只要你还有强烈的情绪反应,留在那份工作里经常是有助益的,因为你大可趁这个机会看透自己的信念系统和恐惧。

只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即使进入另一份工作,相同的恐惧和信念还是会伴随着你。但如果停留在某份工作中是不切实际的,那么你不妨设定一段时间,并发愿在这段时间里尽力学习。

即使我们喜欢自己的工作,或是并不打算离开目前的工作,我们还是可以在大部分的上班日里进行觉察的练习。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改变自己和工作的关系,不再将工作与修行一分为二,而是将工作视为道途。

我们时常会忘掉自己真正的工作是什么,我们真正的工作就是去发现自己是谁。如果能记得这一点,就不会那么轻易地将工作和修行一分为二了。我们会开始认清,自己遇到的每一件事都可能是修行的机会,即使是在工作的职场中。

要达到这种转化,长期以来的受制观点和习性必须转变;但是我们只能一步一步地转化自己和工作之间的关系。这时正念的修持就变得特别有帮助了,也就是要留意当下这一刻的质地。

正念即是修行中的蓝领阶级工作。其中没有任何浪漫、神秘或令人兴奋之处,因为要对治的都是一些日常生活里最琐碎的基本问题。一旦不再追求细微需求的满足,就会开始明白每一件事都可以变成修行的机会。我们会发现拿起电话筒、关上门、留意周遭的声音、甚至上厕所时,都可以提醒自己在当下保持觉醒。这样我们的工作就变成了觉醒的契机。

观察职场里不断出现的情绪戏码

在工作中修持的关键之一,就在观察职场里不断出现的情绪戏码。不论我们发展出的核心信念是什么,不论我们行为上的对策是什么,它们一定会在工作中制造出混乱,如同它们在关系里制造混乱一样。比较不个人化的工作环境,通常可以帮助我们反省自己在生活中的每一个层面不断重复的模式。

早在十一岁的时候,我就开始在每个夏季里为父亲工作,持续了十年一直没间断过。我的兄弟姐妹和我一起在他的礼品店里帮忙售货,这间礼品店坐落于亚特兰大城的海滨大道上。虽然我们都是非常能干的售货人员,父亲还是会为了生意下滑而大发雷霆。很不幸的是,他的怒火通常都会针对某一个小孩而发;那个小孩通常都是我。

父亲发起脾气来十分的生猛有力。他会怒斥我努力得不够,或是责备我不知感恩,老是在敷衍了事。每当他大吼大叫时,店里的人都被吓得不知如何是好,然后他会踏着重重的步伐走出店外。那些神经紧綳的顾客,尤其是我服务的那些人,这时往往会开始疯狂采购。回想起那种情境,感觉上似乎有点可笑,不过当时的我可是一点也笑不出来了。

我觉得自己被不合理地挑毛病,自然十分光火。可我就是那种典型的乖男孩,所以我总是会更加努力。我开始将我所销售的东西列出一张清单,并且在一天的工作结束时,将所有的钱数加起来,然后拿去给父亲看,向他证明我已经达到他的标准了。

许多年下来,在各种不同的事情上,我都继续采取“列清单”的对策,来证实我是有价值的。我觉得如果自己能明显地层现出成就、生产力和价值,就可以避开那份伯自己没价值的恐惧了。

当然,如同所有的对策一样,这个对策也从未生效过。或许它能让我达到某些外在的成就,并驱使我凌驾于他人之上,但是它从未让我意识到自己最核心的恐惧——我是不够格的。那份核心的恐惧以及每天都会从其中生起的焦虑感,只能暂时搁置一旁。

我们只要一天不认清自己是透过想像出来的画面在采取行动,只要一天不敞开心胸去经验这些画面底端的层层防卫机制和恐惧,我们就无法产生有意义的转化。后来我终于看到这股心理动力的真相,然后才有能力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来面对自己那些根深蒂固的模式。从此以后我就不再企图符合自己所设定的标准,也不再按照自己所列出的清单来行事,而开始真的去觉察恐惧的本身。

我们真正的工作就是去发现自己是谁

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看到自己“列清单”的版本。你是不是还在把自己当成一名“孩子”来看待,总想取悦某个被你盲目视为权威的人物,并且想从他那里得到赞许?或者你的模式是不断地忙,忙,忙,总想在同一个时段里转动过多的盘子。

你能不能看到忙碌的上瘾本质,看到你如何利用它建立起自己的价值感,让自己不去面对那份“什么都不是”的恐惧?我们也许会认为自己必须尽力让盘子继续转动,然而只消一场慢性病就会使我们看到这个想法是不真实的。

我们并不是这个世界不可或缺的一份子,那些我们自认为必须做的事都可以委派给别人,或是暂时不做也无妨,甚至从计划中撤销都行。问题不在于我们必须做多少事,而是我们时常会利用工作来固化和支撑自己的自我感。活出实修的生活,意味着从任何一种受制的自我感中解脱,尤其是那些奠基在恐惧之上的自我感。

也许你的习性比较倾向于担忧,譬如为工作的表现、工作的安全感或是经济上的保障而担忧。不论担忧的内容是什么,真正的关键在于我们只是对担忧的本身上瘾罢了;更精确一点地说,就是对维持住“自我感”上瘾。

不论你的问题是什么,修行的方法都是相同的。

首先,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习性模式到底是什么。第二,我们必须认清自己编织出来的画面和信念是什么。第三,我们必须亲自体验恐惧以及从恐惧中所生起的信念和行为。如果能以这种方式来善用我们工作的环境——善用情绪的变化来帮助我们去除对自我的认同——我们就不会再陷入职场的混乱中,而能利用这些混乱作为转化自己的工具。